1.2 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社会
教学微视频
1.2.1 “信息”词考
“信息”一词由来已久,并非是现代词汇。一些古诗词中就出现过“信息”这个词语。唐朝诗人杜牧的《寄远》中有“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南宋陈亮的《梅花》中有“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北宋毛滂在他的诗作《浣溪沙》中有“雁过故人无信息,酒醒残梦寄凄凉”;还有宋代朱淑真的《闻鹊》中有“青鸟已承云信息,预先来报两三声”,北大青鸟中“青鸟”就来源于此诗。这些诗句中都出现了“信息”一词,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使用“信息”这个词语。
现代社会中,信息是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状态的记录。信息与数据相互联系,数据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成为信息,而信息必须经过数字化转变成数据才能存储在计算机中。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依附性
信息作为一种抽象的资源,不能脱离物质和能量而独立存在,必须依赖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才能够传播。例如,新闻信息离开了语言文字、报纸版面等载体就无法传播。
2.时效性
一般来说,信息越及时越具有价值。例如,我们平时会看天气预报,但报导昨天的天气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3.可传递性
物质资源被使用后就会消减,信息不同于物质资源,信息可以传递、共享。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口头语言、文字、电讯号、光等。
4.可存储性
信息可以被存储,方便日后使用。存储信息的方法很多,例如大脑记忆、录音、录像等都可以存储信息。
5.可压缩性
信息可以被压缩,大量的信息被压缩后可以通过简单的言语表达出来。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与概括,可以使信息精炼,从而压缩信息。
6.可预测性
未来的信息形态可以通过当下的信息推导出来。信息对事物有超前反映,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7.真伪性
信息并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比如很多虚假广告传播的就是不符合事实的信息。
1.2.2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革命是指人类社会中信息存在和传递的方式以及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5次信息技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创造、文字的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话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创造、电子计算的发明和应用。21世纪,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在教育、军事、工业等领域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信息技术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进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信息化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信息化第一次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首次提出的,他在《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指出“信息化是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其中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信息交流过程;计算机化是指各种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传递等活动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过程;行为合理化是指人类按照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活动。
1.2.3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的特征:
1.数字化
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把这些数字、数据转变为二进制代码,输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最初只能对数据和文字进行数字化处理,而后发展到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信息系统。
2.网络化
网络化使信息的利用从封闭到开放,网络的构建也从局域走向广域,由固定走向移动。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有互联网、物联网及各种嵌入式系统的网络。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展,使信息的传递更快、质量更高。网络化是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一次飞跃,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使整个经济与社会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3.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能动的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智能化的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交互,通过以逻辑为基础的符号推理来实现智能化的设计、管理、调度以及决策等活动。
4.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指的是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信息技术正在淡化时间和距离的概念,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5.非群体化
信息时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换遍及各处,信息交换除了在社会之间、群体之间进行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今后可能成为主流。
6.泛在化
随着泛在网络,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传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区域,甚至全球的范围内,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信息系统,使得泛在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
1.2.4 信息化的类型
信息化的类型有以下5种。
1.产品信息化
产品信息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所含的信息量日益增加。在产品中,相对于物质,信息所占的比重不断变大。产品逐渐由物质产品的特征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特征;二是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产品出现,它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集成化,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3.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不同,它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4.国民经济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进步,使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5.社会生活信息化
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影响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1.2.5 信息化与社会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资源日益重要,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信息化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全球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21世纪,信息化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生产力的构成,还是生产组织形态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的结合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也使很多传统行业优化升级。
1.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
信息化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国民经济领域。信息化可以优化经济增长的模式,改善和提高生产性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同时信息化可以推动社会均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信息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2.信息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是农业主导经济向工业主导经济的演变过程,信息化则是工业化主导经济向信息主导经济的演变过程。一般情况下,先有工业化后有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信息化是在工业化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伟大战略。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工业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的工业手段、设备、技术、市场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3.信息化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它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知识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信息化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大量信息可以方便地传递、共享,使人们能够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因此,信息化是导致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诱因。
4.信息化与网络经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网络经济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网络经济建立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实现经济。信息化为网络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网络经济是信息化时代的标志。
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在社交领域,人们常常使用qq、微信和电子邮箱等工具,4G的出现使我们可以用手机进行高质量的视频通话。在教育领域,线上家教,慕课等新型教育方式都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职能、扩大民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卫星定位系统既可以运用到军事领域,也可以运用到交通领域中。很多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们平时可以在网上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使我们不需要带现金就可以购物。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极快的网速与超低的延迟为3D视频通话、无人驾驶与大数据的收集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效率与精神文明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